青海日报
瞿昙寺全景。
大鼓楼。 图 周存云
湟水河在青海东北部奔流东去,滔滔河水在养育了众多城镇村落的同时,也使脚下的这片土地积淀着丰厚的人文遗存。
在海东市乐都区,沿湟水河支流瞿昙河溯源而上,峡谷幽深,道路蜿蜒,山坡下分布的农舍鳞次栉比。行至二十多公里处,一组饱经沧桑的明代建筑群——瞿昙寺,凸现在群山环抱的古城堡内。建筑宏伟,晨钟暮鼓,阅尽尘世六百多年的岁月沧桑。
一
瞿昙寺是藏传佛教的寺院,但它的建筑风格却是汉式的,这在藏传佛教地区是极少见到的。
瞿昙寺的前院宽敞舒适,苍松翠柏间矗立着造型别具一格的左右碑亭,据建筑学家考证,跟北京故宫城墙角楼的建筑风格非常相像。按照汉式的建筑风格,前院应建钟楼和鼓楼,但瞿昙寺为什么打破了这一常规,而别具匠心地修建了御碑亭呢?
瞿昙寺的创寺僧人三罗喇嘛(又称“三剌”),是西藏山南人,藏传佛教噶举的传人,那么,他为什么会在青海东部的偏远之地建立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呢?
三罗喇嘛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起瞿昙殿后,于第二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当时的南京去觐见洪武皇帝朱元璋,请求朱元璋为他的寺院赐名,朱元璋遂给寺院赐名“瞿昙寺”。“瞿昙”是佛祖释迦摩尼的姓,后来也成为佛陀的代称。用金片对贴而成的瞿昙寺牌匾,至今仍高高悬挂在瞿昙殿前檐,是瞿昙寺的镇寺之宝。
瞿昙寺的中殿叫宝光殿,由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下旨兴建。宝光殿佛像下面的莲花宝座是云南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寺院还有四座从河南浚县运来的花斑石器物座,这些都是永乐皇帝的御赐之物。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继续扩建瞿昙寺,完成了后钟鼓楼、厢廊、隆国殿等建筑,工程十分浩大。明王朝派太监孟继、尚毅等人监工,并在工程竣工后,在隆国殿内供立“皇帝万万岁”牌。次年,明王朝又下令从西宁卫百户通事旗军中调拨52名兵士到瞿昙寺巡护寺院。
明王朝16位皇帝中先后有7位皇帝为瞿昙寺或赐建寺院建筑,或书写御碑牌,或赠送大量的珍贵物品。明王朝还多次派太监到瞿昙寺视察,赐给该寺山场、园林、田地,领属13寺,管辖7条沟。
在接连不断的疑问中,我们感受到了瞿昙寺的不同寻常,而瞿昙寺的修建绝非偶然。
二
瞿昙寺内现存的“永乐敕谕碑”,其文字内容说明了创建瞿昙寺的缘起:“曩者喇嘛三罗,蒇扬佛法,忠顺朝廷,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特赐其所居寺额曰‘瞿昙’。”
这与《明史稿》的记载相一致:“初,西宁番僧三剌为书招降罕东诸部,又建佛刹于碾伯南川以居其众。至是来朝贡马请敕护持赐寺额,帝从所请,赐额曰‘瞿昙寺’。因立西宁僧纲司,以三剌为都纲。”
《明史稿》还进一步指出:“罕东卫在赤斤蒙古南,嘉峪关西南,汉敦煌郡地也。洪武二十五年凉国公蓝玉追逃寇祁者孙至罕东地,其部众多窜徙,西宁番僧三剌为书招之,遂相继来归。”这说明三罗喇嘛在当时的罕东各藏族部族中享有很高的声望,罕东诸部民众当时不了解明王朝讨伐征战的内幕,纷纷逃避。三罗喇嘛写信让那些部族安定下来,并归顺明朝,这使明王朝清楚地认识到宗教上层人物在信教群众中所起的社会作用。
瞿昙寺有五通明代御制的碑刻,其文字内容记叙了创建和扩建瞿昙寺的经过,并载明了瞿昙寺的管辖范围。特别是永乐十六年的敕谕碑等于是永乐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其大体内容是:皇帝敕谕西宁地面大小官员、军民诸色人等,现有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班丹藏卜在西宁地区盖起佛堂,朕特赐名宝光,你等要尊崇其教,要让本寺僧人自在修行,为大明王朝祈祷祝福,对本寺的寺产和僧侣不能随意侵占和欺凌,本寺僧人或走或住,顺其自然,不得随意阻拦,应当以兴隆佛教,广大佛法来保一方平安,谁胆敢不尊朕命,不敬三宝,故意生事者必罚无赦。永乐皇帝的敕谕碑巩固了瞿昙寺在明王朝中的重要地位,也为瞿昙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瞿昙寺碑匾文字中的记事部分是很有价值的明代历史资料和青海地方史资料,是我们解开瞿昙寺种种谜团,考证瞿昙寺历史不可缺少的金石文献。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明朝建立之初,三罗喇嘛以自己在藏族部落中的威望,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西北地区的安定发挥了重大作用,朝廷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与肯定,从而在乐都湟水南岸的这片土地上修建了仿北京故宫风格的瞿昙寺。
三
瞿昙寺整个寺院坐落在土筑的堡城之中。从遗留的墙体残段和基址仍依稀可辨原先的规模。进入瞿昙寺前必须穿过寺前的瓮城,虽然瓮城已被破坏,但我在早期进入瞿昙寺时还记得瓮城残存的高耸的城墙和陡峭的登道,而今这些已荡然无存。但从基址现存的地形环境可以想见,瓮城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以及其在当时防卫上的重要作用。
寺院完全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主要的建筑都坐落在中轴线上,周围则利用平矮而延续的廊庑与围墙衬托着中间崇高的殿宇。而廊庑之上,围墙之间,又起楼阁碑亭,使整个建筑群体的面貌更加错落有致、活泼生动。
从山门到隆国殿,寺院建筑由三个各自独立的院落组成,穿过山门为前院,院内遍种花草树木,建筑稀疏,仅有左右相对的两座碑亭矗立其间。庭院周围圈以简洁的院墙,金刚殿低矮而灵巧的悬山顶与低平的廊庑作为院落空间的背景,在花影树阴中隐隐而现,整个院落显得十分平展和空阔。
穿过金刚殿进入中院,立即呈现出一种与前院绝然不同的空间氛围,瞿昙殿跃然眼前,几乎占据了整个视野,亦以左右朵殿相配,而且殿前设置影壁,殿后挡墙高垒,院之四围,四座佛塔,并以楼廊包围,空间显得狭小、闭塞并略显拥挤,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
由中院两侧的斜廊引步而上来到后院,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境界。后院前部的回廊前特意设置隔窗,使人不能一下子尽览后院,无疑成为从中院来到后院的过渡,这是中国建筑布局设计中一种惯用的欲擒故纵的手法,等到走出封而不闭的回廊,便显后院殿崇院阔、廊轩台明的景象,有一种庄严、崇高、明快、简洁的感觉,这里是寺院建筑艺术的高潮。登台上楼,寺内寺外风光尽入眼帘,雄伟的建筑融于自然的气魄之中,更显浩然坦荡。
据考证,瞿昙寺的建造顺序是由中院而后院,然后再扩展到前院,逐步兴建起来的。中院建于洪武,形成于永乐,历史最为悠长。
瞿昙殿两侧设朵殿,朵殿虽小,却也采用周围廊的形式,小巧玲珑。殿之四隅,配着形式和大小相同的佛塔,又称“香趣塔”,塔的建置年代没有确切记载。四塔依殿之四隅建筑,共同组成立体的“曼陀罗”,即佛教坛城,这是藏密佛教寺院建筑中常见的造型主题和布局方式。
宝光殿位于瞿昙殿之后,是永乐扩建时最重要的建筑。殿身纵横三间,平面约呈正方形,开间广阔,较之瞿昙殿规模更大,它的建成虽晚于瞿昙殿二十多年,但建筑形式及构造特色与瞿昙殿极为相似,在两旁亦设置左右朵殿。与宝光殿同时还建有金刚殿、三世殿、护法殿、周围廊庑和小钟鼓楼,它们无论在建筑形象、结构手法、装饰细部、彩画风格上都与宝光殿同出一辙,整体十分协调。周围回廊起于金刚殿两侧,左右连小钟楼、小鼓楼,后部两头分别斜起,与后院的回廊相接。
后院的营建可以说是瞿昙寺建筑的翘楚。这一次的兴建与前大不相同,除由皇朝差派官员携资督工外,建筑的现状表明随之从事的还有从京师派出的能工巧匠。后院建成于宣德二年(1427年),距永乐建成的中院仅仅十余年,但建筑的造型及结构风格都与中院大不相同。整组建筑完全采用了当时宫殿建筑的最新设计,从殿宇的台座勾栏,到殿身的结构装修,完全照搬宫殿建筑的程式手法。
瞿昙寺的后院是以北京故宫为蓝本的汉式宫庭式的建筑群,整组建筑完全采用了当时北京故宫建筑的最新设计。后殿隆国殿是整个瞿昙寺建筑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殿宇,屹立在全寺最高处的一个宽大的台基上,前面伸出月台一方,月台左右各设踏跺九级,四面绕以红砂石栏杆。建筑学家说那石栏杆“望柱头雕作宝珠,扶手下面雕荷叶净瓶,栏板部分仅浅雕海棠池子,不雕花饰,望柱和栏板比例拙壮,雄浑庄重。”又说隆国殿的四抹隔扇上木雕的“蔟六雪花纹” 透剔玲珑,十分精细;裙版部分剔地起雕三幅云,婉转丰满,朴素大方。”在谈到这一建筑艺术的渊源时,认为“这一组隔扇与北京明长陵祾恩殿的外檐装修,在形制和权衡比例上可谓同出一范,但是雕作工艺却比长陵大殿的装修更加精致,而与北京明正统智化寺如来殿的隔扇可相媲美,是明代小本作中的杰作。”建筑学家们对瞿昙寺的建筑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
隆国殿前两侧,分立大钟楼、大鼓楼,两楼互相对峙,与大殿组成了一殿二楼的布局,也是当时最流行的建筑组合的形式,两楼下层与回廊连檐通脊,一气呵成,上层自廊顶挺拔而出,既奇异又得体,有一种造型上独特的协调感。
青海省古建筑专家张君奇先生曾参与瞿昙寺的维修工作。他说,瞿昙寺院内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及两侧抄手斜廊,就是依照故宫太和殿的前身明代的奉天殿为蓝本建成的,而隆国殿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则是依照奉天殿两侧的文楼和武楼(清代的体仁阁和弘义阁)建造的,“它们无论从大木结构、斗拱形制,还是四抹隔扇上的‘蔟六雪花纹’、枋头‘霸王拳’、垂脊截兽小跑、平座滴珠板、鼓镜柱础,均与故宫建筑一致无二。”高大雄伟的隆国殿矗立在红砂雕刻的高2.3米的塔垛之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尉为壮观,充分显示了皇家建筑的雄伟气魄。
瞿昙寺前院的扩建是随着后院隆国殿等重要建筑完成后兴起的,院内的左右御碑巍然屹立,其中分别保存着洪熙和宣德皇帝赦谕碑,其中的宣德《御制瞿昙寺后殿碑》明确地记录了隆国殿建筑的缘起。两碑碑身高阔厚重,上刻螭首,下设须弥座,造型比例雄厚,雕刻精细且繁简适宜。高耸的碑亭与中、后院的钟楼遥相呼应,丰富了寺院建筑的轮廓线,加强了整体建筑的表现力。
瞿昙寺地区有民谚:“到了瞿昙寺,北京再嫑去。”还有人把瞿昙寺称为“小故宫”,意思是指隆国殿和大鼓楼、大钟楼等建筑是仿照北京紫禁城的宫殿建造的,这虽然尚未见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这组建筑的规制及配置,与明故宫的奉天殿、左翼的文楼以及右侧的武楼,却有许多对应吻合。
古代高明的建筑学家们绝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地形特征,在“瞿昙池”上建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隆国殿,那瞿昙池上面又盖了“泉神堂”。真是寺内有殿,殿内有堂,僧人们从瞿昙池取“净水”供佛,被传为美谈。距今六百年而殿宇地基无损,不得不惊叹于建筑构思之奇巧,堪称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四
据古建筑学家研究考证,瞿昙寺隆国殿以抄手斜廊与两侧廊庑相属的组合关系是摹自明初的紫禁城,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来看,这种制度曾是唐宋以来宫殿、祠观、庙宇的定制,明代的《明人宫殿图》和清代的《皇城宫殿衙署图》都展现了斜廊的形象。但实物遗存却已非常罕见,故宫奉天殿抄手斜廊的昔日辉煌,今天却从瞿昙寺隆国殿的实物遗存中映现出来。
抄手斜廊,实际是古代建筑以院落作为群体空间组合的主要方式的必然产物,在院落式的空间组合中,由于建筑在高台上的主体建筑一般体量较大,地势较高,两侧廊庑则地势较矮,为使两侧廊庑与主体建筑得以连缀,势必要将抄手斜廊做成升向主体建筑的爬山斜廊的形式。从建筑空间的审美艺术来讲,廊子本身作为围合空间的界面形象,虚实相生,光影变幻莫测,而抄手斜廊使两侧廊庑延绵而来的气势得以连贯并形成高潮,使主体殿堂得到充分的烘托映衬,显现出非同凡响的雍容大度和尊崇神圣。
样式之多,造型各异的青瓦吻兽是瞿昙寺建筑的又一大特色,瞿昙寺建筑有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两种类型,与其相符,吻兽也有官式和地方两种手法。官式吻兽是寺院初建时,明永乐年间由太监孟继等奉旨修寺,调遣的宫廷工匠所制,这些官式吻兽规制统一,形象优美,制作精良,与故宫早期琉璃吻兽同出一辙。瞿昙寺的地方吻兽也很丰富,与寺院地方建筑相配,也有一部分是后来维修时将破损的官式吻兽换成地方吻兽的,其样式千变万化,手法自由怪异,显示着地方工匠鲜明活泼的艺术个性。
古老的瞿昙寺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霜雨雪,屋脊上的吻兽如同守护神,忠实地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沉默而威严,它们个个生气勃勃,姿态万千,朴拙中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灵气,似乎它们不是人工创造,原本就是大自然中的某种动物。六百年的风雨没有改变它们的神韵,这些无言的建筑装饰显示着岁月的漫长,用无形的文字书写着六百多年的沧桑。
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的明代汉式建筑。虽然历朝历代对瞿昙寺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重建与维修,但仍然保留了它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1982年瞿昙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投资,本着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维修和保护,使瞿昙寺再现了古朴的原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