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祝草原四周为雪山环绕,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视白色为理想、吉祥、胜利、昌盛的象征。
关于白色,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一个部落,在一次战斗中被对手重重包围。对手限期部落头领必须在天亮之前投降,否则就要将全部落的人全部杀光。眼看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天就要亮了。
正在这紧要关头,突然从对手背后杀来一支骑白马、穿白衣、戴白帽、手持银剑的人马,杀得对手丢盔弃甲、四处逃散。部落头领一看,原来这支人马正是他两天前派出打猎的13对男女健儿。
原来他们为了靠近对手而又不让对手发现,就骑上与雪山冰地一样颜色的白马、穿上白衣、戴上白帽。部落头领为了表彰他们,规定:只有部落英雄才能骑白马、穿白衣、戴白帽。从此,白色就成了这个部落最崇拜的颜色,而现在的天上藏族同胞,便是这个部落的后裔。
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是中国最珍贵的牦牛品种。最为有趣的是,别处草原上的牦牛一般以黑色为主,白色极少。如西藏黑河牦牛,白色的只占8%;青海大通牦牛,白色的不到3%,而天上草原的牦牛却基本上全为白牦牛。
白牦牛是天祝藏胞的骄子,可以说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白牦牛肉质鲜嫩,瘦肉多,独具香味,是人们喜食的肉食。白牦牛奶的乳脂率比一般奶牛高一倍多,藏胞们用它打制酥油、曲拉和酸奶。牦牛皮是上乘革料,有“革中之王”之称,藏胞们用的帐篷、绳索、口袋、褐布都是牦牛毛制品。 牛角加工可制成工艺品和妇女们喜欢的牛角梳。牛骨能加工成骨胶和骨粉。 牛尾和缨毛可加工成各种绒毯、牦牛衫、西装道具等,就连牛粪也是藏民的能源。
特别在交通不便的时候,白牦牛穿雪山、过溪流,又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在格鲁教势力尚未形成,原始宗教本部教占统治地位之时,白牦牛被尊为“神牛”,是朝野政教神圣的供奉之物。当时宰杀一头白牦牛,必须经过教徒念诵长经300遍方可。
后来教徒将白牦牛尾巴盘结于发辫处,并用3个红色琥珀珠做标志缀饰于发梢,以象征本部教教丁兴盛,教规森严。 在天上还出土有铜牦牛。牛身高0.7米、腹径0.3米、背高0.51米、角长0.4米、重80公斤,是中国出土文物中的首件牦牛青铜器。现在已仿制成功,和铜奔马一道,成为民俗旅游纪念品中的又一件珍品天祝藏歌 像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在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中,天祝藏胞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唱藏歌。
藏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生活、生产、喜怒、婚丧,都能用歌声来表达。所以民间有“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天上的歌儿唱不尽”的说法。 天祝藏歌一般可分为5类: 第1类是酒曲。即每逢喜日、佳节和平时饮酒时,都会听到高昂而优美的酒曲。酒曲含有序曲、赞歌、逗趣歌、问答歌、吉祥歌和婚礼歌等。 第2类是情歌,它包含有相识、见面、相恋、嬉歌、思念、反抗歌等。 第3类是唱歌。共有两种:一种是叙事诗,主要有“拉央和英措”。
另一种是问答形式的大部头诗,如“羊赞”、“马赞”、“帽子赞”、“大鹏歌”等。 第4类是歌表演,边舞边唱,风趣通俗,优美动人,适合即兴表演。 第5类是生活歌。主要有挤奶歌、摇篮曲等。 天祝藏区婚礼 天祝藏区的婚札,在说媒、戴头、送亲、结婚等全过程中,最有趣的也是歌。 当男方家人相中某家姑娘后,就请通达礼仪、能说善歌的媒人去提亲。
第一次去叫“提单瓶”(意为要姑娘)。带上一条哈达、一瓶酒、一块茶砖、两个焜锅(一种烘制的面包)和其它礼物。如果女方家同意,就打开媒人带来的酒让大家喝,否则退回拿部礼物。媒人提媒时唱道:“在赛隆沟的庄子里,莫科家的牛羊如白云飘地,莫科家的人品如观音慈悲,莫科家的儿子如雄鹰展翅,尊贵的主人,请接受我的敬意。
”媒人赞美了男方家之后,又赞唱女方家:“在扎西滩的帐圈里,主人家的品格如雪山洁白,主人家的心肠似如来转世,主人家的千金如仙女下凡,尊贵的主人,请接受我这碗联姻的美酒。”第二次去叫“提双瓶”。带的礼物中酒要有两瓶。
这一次是正式定亲,商量娶亲的时间和一些具体事情。从这天后,男女双方家里都开始紧张地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姑娘出嫁的头一天要举行“嘉东”(即戴头仪式)。先由姑娘的婶母2人给姑娘洗头、梳头、辫发、穿衣、戴首饰等。
同时,在新娘的呜咽声中唱“哭嫁歌”。哭嫁歌共358句,分32段,包括梳头程序、答谢养育之恩、表达依恋之情、祝愿生活如意等。整个过程气氛压抑、悲哀,特别那如诉如泣的歌声和新娘呜咽的抽泣声(藏族人特忌大声哭嚎),使软心肠的宾客也会动容流泪。
哭嫁歌唱完后,让盛装的新娘围绕院中的灶炉或在庄院中左右转3圈,然后进屋休息,只等第二天送亲。 送亲时,由新娘的爷爷、舅父、父亲、叔父、姑父、媒人、姐夫等人参加,新娘的哥或弟一人充当牵马人,另外,请一位伴娘,送亲队伍一般有10余人(必须是单数)。
送亲在悲怆的歌声中开始,新娘哭泣着拜佛,之后,就全身护上白褐衫,上马骑行。在男人们的歌声中,伴着新娘的哭泣声,送亲队伍出发,全庄的人都来送行。 这天早晨,男方家也是一片繁忙景象,亲戚朋友、庄院邻舍纷纷前来恭喜,同时紧张而有秩序地做好迎客准备。首先,派出两个通达礼仪又精刚强悍的人,藏语叫“达尔格”(即使者),去途中迎候。当客人露面时,两个使者便端起酒碗唱迎客歌。
送亲客人便知道是男方家的使者,也唱起歌围拢过去,下马在使者铺好的马褥子上坐定。使者献上哈达,高声朗诵道:“从东方来的雄鹰,从雪山来的猛狮,你们辛苦了”。客人中也有一人接着说: “太阳般光辉的主人,大海般富有的东家,感谢你们的关照。”使者向客人一一敬酒。仪式结束后,两使者要迅速收拾东西上马回奔,客人们会急速跨马追赶。
你追我赶,看谁的马快,争先恐后,比谁的人精,场面十分紧张热烈。如果客人抢了使者的帽子,就算胜利了,在婚礼场上挥舞着帽子善意戏谑,两使者面红耳赤。在众人的嬉笑声中,他们向客人献哈达、敬酒,客方才肯归还帽子。
当送亲客人簇拥着新娘,唱着歌到大门口时,迎亲的人们端着酒碗,唱着迎客歌,组成一道人墙,堵住大门口。两个盛装的妇女高举哈达,口喊“达卡雪”,穿过马群给新娘的牵马人献上,并机敏地去争抢牵马人手中的马缰绳,如果抢到了,客人们便纷纷下马,两妇女则护扶着新娘迈过火堆,由苯本子念洗脸经并洗脸后,换过帽子才进大门。
其他客人不能随便进去,要遇到几十个酒碗的阻拦。有的地方还要泼水。客人要瞅准机会冲进去,否则,会把他立即灌醉。 婚礼场上放着吉祥的“喜玛尔”,挂着一条哈达。客人们按客右、主左依次坐定,一阵寒暄问候后,主人便为客人敬酒接风、吃便餐,接着便对饮唱歌。婚礼的第一个仪式是摆嫁妆,就是把男方家送的服饰,女方家的陪嫁摆出来,由一人送服饰赞词”后,一一清点后交给男方家里。 这天晚上更为热闹。男方家4个强悍的男子抬着一个大酒缸出场,动作诙谐而风趣,显得沉重而抬不动的样子,嘴里还呼着号子,人们哈哈大笑。
接着由男方家致“祝酒辞”,然后,双方对歌,从一般的赞歌唱起,慢慢过渡到逗趣、嘲讽之类的歌。有的歌手还唱起使人难以答对的歌,互出难题,各不相让。同时,在院子或广场上点起一堆堆篝火,人们尽情欢歌,直到天亮。
第二天早晨举行赞女婿、交新娘的仪式。新娘出面给所有的客人敬茶。 接着抬出一只宰好的羊,有一个人按骨节割肉,报出名称,分送客人。在门外又燃起一堆大火,客、主都将肉块烧熟抛撤并吃一点,表示感谢神灵、不忘祖先,使婚礼圆满。 最后一个仪式是祝福,面对新郎、新娘,一人诵说“祝福词”,一人高唱“祝福歌”:“愿吉祥啊吉祥,祝千里草原兴旺昌盛。
愿吉祥啊吉祥,祝千家万户吉祥圆满。愿吉祥啊吉祥,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婚礼便在歌声中结束。 当客人吃过丰盛的手抓肉、哲赛米饭、牛肉包子、熬饭之后便起程。大门口为客人敬酒,客人上马后向前奔去。这时,人们高喊:“尊贵的客人们请回来”,客人听见呼喊,便回来接受敬酒,来回3次,这叫“勒马三回”,然后在歌声中奔驰而去。整个婚礼也就此结束。 当远方的游客来到美丽的天祝草原时,不但会听到藏民热情动听的迎客歌,还会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酥油粑粑。一进入帐篷,淳朴的主人便会立即摆上八仙桌子、拿过精致的龙碗,先倒上香气喷鼻的奶茶,让客人润润日,接着端来酥油和粑粑,将酥油切成小片,用筷子夹进龙碗,调几勺雪白的砂糖,倒上滚烫的奶茶或纯获茶,一层黄亮的酥油便浮在上面,顿时香气四溢。
客人把油层轻轻吹向一边,将茶水喝剩一少半儿时,再把用青稞炒制的糌粑放进去,端起碗,用中指点一点浮在上面的糌粑,让酥油渗透,直到呈不干不稀的状态时,一手挖着糟粑,一手旋转碗,最后把酥油坨粑捏成梭子模样,便可享用了。还有心灵手巧的藏民,会捏出山羊、牛犊、鹿羔、飞鸟等形状,让客人一边欣赏、一边品尝。如果客人愿意学捏制的手艺,诚实的藏民会毫无保留地教会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