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参观的移民村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尕庄村,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近四十岁的“拉姆”,中等身量,体型丰满,皮肤白皙,看得出来保养的不错,而且还化着淡妆,操着略有藏族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每个人都献了哈达。这时我们之前学过的礼仪派上了用场。她还管我们这些女性都叫“卓玛”,男性叫“扎西”。
她带我们在村里小广场跳了一会儿藏族的舞蹈,然后就带我们到她家参观。
这是一个四合院,有正屋和左右两边配房,窗明几净,门口还种着花,一进大门的左手边还有一个敞开的储物间,里面放着电动三轮车。整个宅院小巧而精致,收拾得井然有序,看得出来拉姆是个很爱家的人。之前进来时看到她家门楼上插着红旗,我们猜测她家有党员,多半是她老公。结果一问才知道他们家有三个党员,她、她老公,还有她大儿子,而且她老公还是村委会的干部,她也有一官半职。真是看不出来,这一家子都是先进分子和党的政策的拥护者呢。
因为这些藏民家里都供着佛陀,所以室内是不允许拍照的。拉姆家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藏民安置房很像,一进门先看到的是玻璃暖房,左手边放着沙发,里面种了许多花,争奇斗艳的,右手边是一些高大的绿植,再往前走才是正屋。白瓷砖,白墙壁,果然墙上挂着佛像。右手边的房门关着,应该是卧室,左手边是客厅,电视、冰箱、沙发、茶几应有尽有,还有一条铺着藏族特色花纹毛毯的长凳,显然是给客人准备的。
我们一行十九人坐定,拉姆就开始介绍这里的情况。从大政策到小家庭,从生活方式到自主创业,从父母到子女,从藏医到美容养生,说起来头头是道,非常健谈。偶尔带有口音,还会自嘲一下,请我们多包涵。看得出来这一套业务非常熟练,显然她已经接待过不少这样的游客。要不是我们不时地提问打断她的思路,她讲得还要多。
通过她的讲述,我知道了游客之所以被带到这里参观,是得益于青海省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那些退牧还草的移民发展旅游业,教会他们生存的能力。不禁感叹政府的良苦用心啊。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移民都有资格接待游客,只有那些普通话流利、受过教育、有良好觉悟的家庭才可以。拉姆一家是移民中的佼佼者,他们学知识、懂文化,还有机会出去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为的是发展好自己村寨的旅游业,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不过他们也有忧患意识,国家的扶持政策只有五年,今年是第三年,他们以后还要自力更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他们的传统手工制品了---银饰和银器,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们自己还是要有手艺。这些银原料是从地方政府那里以成本价购得,然后经过加工变成银制品,他们赚的就是手工费。拉姆向我们展示了她的银梳子、银碗和银筷,还说这是他们藏民的吉祥三宝,结婚时的必备品。末了还“凡尔赛”了自己腰间的银腰带,说这是她老公给的定情之物,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亲手做的。我们纷纷打趣她:看来你和你老公很恩爱啊。她大方称是,还补充道:“我老公很爱我的。”
我们都很佩服她的坦诚,收起了玩笑之心。
仔细看这些银制品,做工精巧、繁复,非常花功夫。拿一个掂量一下,颇为压手,分量不轻。一打听,还真不便宜,一个碗少说也要6000多,那个钵和银腰带小两万。虽说银制品长期使用对身体好,但你让我用6000多的碗吃饭,2000多的筷子夹菜,我还真没达到这样的消费水平,实在舍不得,买回去估计也是供起来。
等拉姆讲解完,我们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她便带我们去村寨的展示中心参观,通俗点讲就是带我们去购物。这也可以理解,带我们参观藏族村寨本身就是为了促进消费,支持他们的传统手工业,要不怎么扶贫呢?
展示中心入口处是一排转经筒,我们排着队转过后就进入了展厅。入口处是一个正在作业的年轻人,正在给银碗吹风,再往里是一个开阔的大房间。里面有不少柜台,展示的全是银器。店员们都很年轻也很热情,跟我们介绍时用的是流利的普通话,看来这些受过教育的青年还是能够留在当地建设家乡的。
我本来想买一副纯银耳环,可是转来转去只看到一个柜台有,而且只有一种莲花形状的款式,不太喜欢。正巧同行的一位60多岁的阿姨看中了,试戴后非常满意就买了。我不想再买同款,只好空手而回。
出来后觉得过意不去,正好听到孩子的叫卖声,就买了点儿零食和小手工,也算是做了一点儿小小的贡献。听到孩子们稚气的“谢谢”还颇觉得不好意思。
同行的人有买的也有空手的,我心头一松,看来大家都很理性。毕竟之前旅游去的地方多了,也买过不少,不能单纯为了支持他们而盲目消费,也要看自己的实际需求才行。
但愿他们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早日实现小康,让那些叫卖的孩子也能回归纯真的童年生活。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