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省会西宁向西90公里,在青海湖的北岸,有一块平均海拔3210米、方圆1170平方公里的美丽草场,麻皮河、哈利津河横贯东西。每年夏季,北面草滩上盛开着名叫金露梅的金色小花,故名金滩;南面草滩上则是洁白如银的银露梅的天下,所以叫银滩。金银两种颜色交相辉映,为草原平添了秀丽,这里也就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金银滩草原!
金银滩美丽如画。绿草如茵,流水潺潺,鲜花盛开,百鸟飞翔,白云般的羊群,黑珍珠似的牦牛,一片片,一团团,徜徉在青山碧水中。牧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悠然而行。远处,山峦起伏,逶迤绵延,雄鹰在天际盘旋,莲花般的毡房散落在绿草野花间。
金银滩风情浪漫。这里是歌与舞的海洋,藏家风情苑载歌载舞,顾客盈门,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著名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从这里走向世界,“王洛宾音乐艺术博物馆”,静候游客参观。
金银滩神秘神奇。这里曾经是是铁与火的战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启运,然后才有了罗布泊蘑菇云的升起。这里有全国唯一的一座“中国原子城纪念馆”,在它周边11平方公里的草原上,散落着一个个凸出地面的青丘,下面隐蔽的便是当年核武器研制的工作间和实验室,默默见证当年的辉煌,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
一步步走进这大美草原,感受“一歌、两弹”的美丽和浪漫、神奇和神秘,心灵一次次受到巨大的震撼。
进入原子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背面是600字的碑文。碑高16.15米,象征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刻。碑顶镶嵌着与第一颗原子弹形状、大小相同的不锈钢圆球,左右两侧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蘑菇云浮雕。
原子城纪念馆为乳白色半掩体结构,庄严肃穆。置身其中,使人不自觉想起那段峥嵘岁月。纪念馆入口广场东侧矗立着一座高25米的主题雕塑《聚》,螺旋上升的形象是核聚变的写实,更象征着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坚忍不拔的精神。纪念馆正面墙体上,有三副巨型铜质浮雕。主题分别为《自然能量》、《奔向和平》、《和谐共生》。纪念馆内有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共和国记忆五大展厅,记录了原子城的沧桑历程。历史在这里浓缩成一帧帧照片、一件件实物,拷问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时光倒退70年。为了树立国威,巩固新政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做出了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并选择金银滩草原为厂址。这里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宜于实验;这里人口稀少,地域宽广辽阔,便于疏散;这里地处偏远,长期信息闭塞,利于保密。从此,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正式诞生。
1954年,一部表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牧民新生活的电影《金银滩》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然而仅半年后,这部电影却被紧急“下线”,原因一时成谜。“金银滩”也在中国地图上消失,世世代代生活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715户牧民在一周时间里全部迁移。金银滩1170平方公里的草原戈壁被封闭起来,岗哨密布,戒备森严。
一支神秘队伍悄悄开进金银滩。他们顶着风沙,冒着严寒,搭帐篷、修道路、挖深坑、盖厂房,吃的是青稞面,喝的是河沟水,住的是牛羊圈,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没有人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此后数十年间,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陆续抵达这里,组成了一个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神秘家园”,一场注定与风花雪月绝缘的艰苦战役拉开序幕。此后,“金银滩”屡改其名,先是“青海省综合机械厂”、“青海省第五建筑公司”,后来改为国营221厂,对外叫青海矿区。
国营221厂与世隔绝。前来报道的人乘了火车乘汽车,只知道“去前方”,具体不知去哪里。分厂与分厂相隔几千米,十几年下来互相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这里的人对外联络从来不用真实姓名,只用代号。
北京一对夫妻,分别接受任务到了221厂工作,但他们按照保密规定不能告诉对方自己去了哪里。写信时,信件得从北京某地转一大圈儿后才能递到对方手中,两人饱受相思之苦。在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的庆功晚会上,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对方:原来他们工作的地方仅有一墙之隔。
那是一段物质匮乏、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个理想飞扬、奉献至上的年代。数十名顶尖科学家、数百名技术人员、数万名大学生和工作人员,怀揣报国之志,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离开大城市,从此销声匿迹,来到人迹罕至的金银滩,数十年隐姓埋名,从事秘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
高原缺氧、风沙尘暴、高温严寒、衣食短缺,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看花开花谢,迎日落月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昼夜奋战,默默奉献。无数人来时风华正茂,走时却已白发苍苍,很多人得了不治之症,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原子弹是饿着肚子研制出来的,唯独中国,最困难时每人每月只有10公斤粮食。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不负众望,终于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化作一声震撼世界的原子弹爆炸的巨响。金银滩,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承载了共和国历史和科学家青春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的沙漠深处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清晨,中国第一枚氢弹在大漠深处成功炸响。两声巨响至今仍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但没有人想到它与金银滩到底有什么关系。在那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221厂却依然宁静。当看到《人民日报》上的号外,很多人才大吃一惊:“啊!我们做的居然是制造原子弹的工作!”直到1993年,这些人全部撤离了金银滩,人们才知道这里竟然是核武器研制基地。我国前16次核武器试验的产品,都由这里加工、装配和启运。
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文撤销221厂。几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家属陆续撤离,被安排到了北京、上海、合肥、淄博、廊坊等全国532个城市。2004年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老专家、老工人回到金银滩参加纪念活动,他们触景生情,嚎啕大哭! 他们为中国原子弹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始终无法忘怀那抛洒在金银滩上的无悔青春,没有理由不激动。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看到的能量是闪光,科学家把它叫做光辐射,有极强的亮度,但是无论如何它也比不上从事原子弹研制事业的科技人员精神世界的闪光。
1995年5月16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这片土地重新交回了地方政府,被命名为“西海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从门源县浩门镇迁入这里。从此,这个秘而不宣的地方“化剑为犁”,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以“中国原子城”的面貌,向世人展开了真实面容。这里再次成为藏族人的牧场,悠扬的情歌再次在金银滩上空飘扬。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我国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8位就曾在221厂长期工作过!共和国永远铭记新中国第一代领袖的文韬武略,远见卓识。不会忘记科学家们的以身报国、开拓进取和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在海拔3210米的金银滩上,有一种坚忍不拔就叫“民族魂”!
金银滩不仅有血与火,也有风情和浪漫。很多人熟悉王洛宾,很多人会吟唱他创作的歌。却很少有人知道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艺术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就静静地立于金银滩草原上。
艺术馆前方是王洛宾的白色大理石半身雕像。艺术馆正面为一面纪念墙,呈便签纸造型,刻着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走进馆门,迎面墙上是王洛宾的手迹:我愿透过歌曲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馆内集中陈列了关于王洛宾的大量照片、实物及200余件不同时期的歌曲、歌剧手稿,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700余张珍贵的照片和手稿印证了历史对这位中国民族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走进艺术馆,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西部音乐之王。
王洛宾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1年王洛宾为萧军小说创作的插曲《奴隶之歌》,是他的处女作。他也曾经为徐志摩的诗谱曲,送给自己的妻子。他一生足迹遍布中国北方,后期主要在青海和新疆。1939年,王洛宾来到青海,在西宁昆仑中学任教。辽阔的草原、湛蓝的湖水、高耸的雪山、无垠的戈壁、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发了王洛宾无限的情感与创作激情。这一年夏天,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来到水草丰美的金银滩大草原,拍摄电影《民族万岁》的外景,王洛宾随他一同来到金滩草原搜集民间民歌。传说他在此邂逅了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萨耶卓玛,当卓玛发现王洛宾灼热的眼神盯着她时,便用牧羊鞭轻轻打了他一下。这一鞭,打得王洛宾灵感喷发。
几天后,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完成,那动人的旋律,把姑娘的毡房、洁白的羊群、轻轻的皮鞭编织成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使这块藏北高原成了令人心旌摇曳的浪漫之地。这首歌从金银滩出发,唱遍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国,风靡海内外。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和卡雷拉斯等人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誊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一首来自遥远的金银滩的情歌,在多少个夜晚,让无数人遥望远方。
王洛宾一生为传播西部民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人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传唱着王洛宾的西部情歌。在半个多世纪中,他走遍大西北,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700多首民歌,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传遍了全世界。《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
王洛宾一生与基层民众相依为命,他熟悉普通百姓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他在与人民大众的共同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积蓄了创作灵感,丰富了艺术修养。一首首风格新颖、优美欢乐的歌曲就从这里诞生。他的作品中,绝大部分是对普通老百姓中的人和事、情和理的体现,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情感与生活的讴歌。他把自己的位置认真地摆在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创作,为他们歌唱,同时也接受人民对他的作品的鉴赏和评判。
走进这座艺术馆,也深切感受到西部民歌之父一生的坎坷。他年轻时候加入八路军文工团,用表演形式宣传抗日,国民党说他是共产党把他抓了起来,一关就是三年。1949年9月,他在西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长期从事军队文化宣传工作。1960年再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入狱15年。有一张照片是王洛宾在劳改农场跟别人一起搬砖,佝偻着腰身,瘦得皮包骨头,看了让人特别心酸。
王洛宾在监狱期间,仍然坚持创作,写下了大量的歌曲作品。1975年出狱后,王洛宾做过杂工,看过大门,送牛奶的工作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每天早上送完牛奶,他白天有很多时间可以从事创作。在出狱后极度贫困的岁月里,他依然创作改编了许多著名歌曲,包括大量歌颂人民子弟兵、歌颂领袖和祖国的音乐作品。后来王洛宾终被平反,成为国宝级音乐大师,有“军中骄子”“西部歌王”“西北民歌之父”“人民音乐家”之称。1988年9月,王洛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并被联合国颁发“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王洛宾的一生也有许多浪漫。他晚年与三毛的邂逅经历就有点令人唏嘘不已。三毛是台湾著名作家,是王洛宾的疯狂崇拜者。三毛的《橄榄树》,风格与王洛宾的歌曲有很相似的地方。当她了解到王洛宾一生历尽坎坷,饱经磨难,年近不惑,妻子病逝,仍然痴迷艺术,便飞到新疆去看望王洛宾,并且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有小报传出两个人的绯闻,真实情况是仰慕关系。1991年1月5日,离开王洛宾第121天后,饱受事业、爱情与疾病三重困扰的三毛,在台北自缢身亡。纪念馆里陈列着三毛自杀前给王洛宾的信:我走了,祝愿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噩耗传来,王洛宾悲恸不已,恍惚迷离之中,写下了晚年最后一首情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我也去等待,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可惜,三毛已经听不到这情深的呼唤了。五年后,王洛宾溘然长逝,享年83岁,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金山陵园。一个写过无数经典作品的歌王,一个走遍万水千山的奇情女子,最终交错于无法重叠的时空。
金银滩,因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金银滩,因为有了王洛宾的歌声而享誉海外,让西部民歌走向世界。几十年过去,“两弹”震撼世界的巨响依然展示着国威,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依然在金银滩上飘荡。金银滩最美的不仅仅是王洛宾的歌和牧羊女的笑,还有为我们撑起民族脊梁的“两弹”元勋。是他们,在金银滩上留下了大美大爱,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英雄。
共和国从艰难困苦中走来,终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改革开放创新,需要优秀文化传承,需要更多的英雄和智者,需要顽强的拼搏和奋斗。走进金银滩,我们就是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学习英雄事迹,践行英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离开金银滩的时候,我听到了洛桑尖措演唱的歌曲《我来的地方叫金银滩》:“碧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牛羊成群马儿欢,小河弯弯流向天边,我来的地方叫金银滩。青海湖水映雪山,天鹅鸣唱仙女湾,油菜花开百里山川,她在神秘的青藏高原,她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多少人儿梦里魂牵,洛宾沉醉牧羊鞭,她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2019年10月24日于泉城)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将第一时间删除。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