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邓氏村落|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历 14代约200余年,发展130户

作者: 时间:2022-08-31 13:45:50 浏览量:

民和三川土族中的邓氏家族聚居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克什曼、邓岭两个自然村,现有130户,600余人口。据传,该家族系由川、甘入青海定居三川融为当地土族。至今已200余年。现根据其族人留传的说法和《邓氏族谱》记载,对该家族的祖源做一考证。

邓氏村落|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历 14代约200余年,发展130户

青海三川土族民族风情

官亭镇克什曼村小学教师邓西银家藏有《邓氏族谱》一册。系其祖父邓海山先生手抄本。民 国二十三年(1934)秋,时任九世班禅代理驻川办公处处长的邓海山(家名邓藏吾,又名洛桑拉吉)在成都陪同当时来川宣教的西康巴塘八阁活佛拜访驻军某旅邓蟠村旅长时,论及邓氏祖源,该旅长出示家藏《邓氏族谱》,认为青海三川邓氏与四川邓氏是同祖远宗。受族中先辈及父母嘱托,在外地供职期间遍访族谱祖源的邓海山,得观《邓氏族谱》后,如获至宝。随即抄录一册带回原籍.其后人保存至今。

邓氏村落|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历 14代约200余年,发展130户

青海三川土族民族风情

按《邓氏族谱》记载,邓氏祖源可追溯于商代,"商王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北之邓国.即以国为姓,赐姓为邓"①。

此为邓氏开宗,世袭候爵。历经晁、徽、庆、桓、昆、忠、晖、洗、煦、杞、熹、怡、沛、壁、淳、衡、略、宣十九代。周柜王八年,邓宣(字吾雕)因惧怕楚国与秦、蔡二国交战.于是尊周室而归服周朝,再传尚、粹及渊共计 22代。至周襄王时,邓国被灭国失守茅土。周以后,邓氏家族根据年代和迁居地区分为"河东邓氏"、"西汉邓氏"、"东汉邓氏""湘湖邓氏"、"西蜀邓氏"、"闽汀邓氏"、"东粤邓氏"、"四川邓氏"几大世系。河东邓氏;即由周景王时任河东令的邓文仲开始。周襄王时邓被灭国后,其后经史、和、耀、侃、惑、晃、萼、监、悦、安国、襄、沧、铭13代。铭之长子邓文仲"周时为河东令,厥后因河东而家焉"②。

邓氏村落|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历 14代约200余年,发展130户

青海三川土族民族风情

因居家河东而称为河东邓氏。经文仲、灏平、缙光、成、珍5代。玢生二子,为邓敏、邓敬。西汉邓氏从邓敏开始,"敏汉高祖时为中大夫"③

因而以所处年代称为西汉邓氏。经敏、通、奎、广汉、锦、明六代.明生二子,为邓禹、邓哗。东汉邓氏始于邓禹。"禹字仲华,生于西汉元始二年,卒于东汉永平元年,享年 57岁,东汉元年因功封高密侯,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④。

经禹、训、骘、卓、闻舜、锡龙、相吉、艾、忠、朗、任、绥景、旦、继盛、遐、羌、渊、东、程汉、士奇、文言21代。湘湖邓氏始于邓禹光,邓禹光为邓文言之长子。湘湖邓氏迁居湘湖地是从邓遐开始,"东晋隆和元年,邓遐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徙之湘湖地家焉"⑤

邓氏村落|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历 14代约200余年,发展130户

青海三川土族民族风情

经禹光、振松、宗尧、宏纶、清、煌、景山、扬、磷、晓、瑞廷、云彪、镇、玉、斯礼、世祥、高、起辅18代。西蜀邓氏由元明始,邓元明为邓起辅之后,其祖父邓高在宋代任镇南节度使,因而居西蜀,称为西蜀邓氏。经元明、宏、隆、剑、文溥、琛、至、绾、淘武、雍、椿、楼12 代。

闽汀邓氏,始于邓调元 调元为邓缩之子。邓调元在宋代登进上,供封翰林、给事中。其后代子孙在福建任官因而迁居福建江州瓜 长汀县。将邓调元奉为闽邓氏开祖。经调元、肃,、大猷、简、俊、佐、俦、相、慈、志、型、志贤 11代.粤东邓氏始于志齐。邓志齐为邓斯之三子。字太乙.宋代进十.任潮州提举司。庆元五年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移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开基立业。经志齐、恭、祚、文甫、明暹、德仁、丰公、琛公、文鹏、韶、明忠、毓梓、林秀、婷、绍斌15代。四川邓氏以邓锡璋始,锡璋字邓廷玉,为邓绍斌之六子,"乾隆十八年由粤来川三迁,后在成都县北门外十五里大湾村开基立宗"⑥.

《邓氏族谱》自锡璋公后断续。其宗族支脉除世居四川者之外,流徙何处,未有记载。根据邓海山先生传言,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源于四川,其祖宗由四川迁移到甘肃,先居甘肃临夏邓家庄,后有-一家分支到现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克西面村,据说当时家境富裕.但后来男主人病故。主妇受村人排挤,难以立足.因而一气之下烧毁房屋。带着四儿-女。渡过黄河进入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先后;在1亭沙窝村,山家村、宽坪垣等地客居,最后落脚在克什曼村。所带四儿一女,分为五房。女儿招婚仍然姓邓,为大房。现除三房--门无后外,大房、二房、四房、五房延续发展。现已发展成为130户,600余【。以其祖坟所排位置考辩。已历 14代。约200余年。

邓氏村落|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历 14代约200余年,发展130户

青海三川土族民族风情

根据邓海山先生为《邓氏族谱》所撰后序记载,三川邓氏家族原有家谱,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听族中老人留传,廿肃大河家克西面村邓氏祖坟有墓碑,上记有其祖上来甘肃的年代,但也因年代旧远而失存。因此,三川邓氏在廿肃定居之前的世系、年代缺少文字记载。根据邓海山先生的传言,追溯远祖,与四川邓氏同祖远宗,但究尽出于那一支系,何时由川入甘,尚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三川邓氏家族是由t肃移入三川定居这段历史,族人中口头传说比较详细,而且有祖莫遗址为证。

所以,有一点可以背定,这就是三川土族的邓氏家族祖上原非本地十族。而是由外地迁徙来此,融为土族的。民和三川是土族主要聚居区之·,土族是民和三川地区的土客民族,但土族之"上"字。并非土著的意思,而是特定的民族称谓、土族的族源以古代吐谷浑后裔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了蒙古、汉、藏、回、差等民族成份,逐渐形成为具有自已独特风格的民族。三川士族中部分家族的家谱记载,在明洪武年间,曾有一批汉族人从山西等地迁入二川地区,与当地土族人民长期相处,有些就融合到土族中去了。三川亭上族张家、贾家的家谱称其祖先是山西平阳府人,秦家家谱称其祖先原籍山西柳树庄人 还有些家族称其祖先来自南京。三川河边马家和大庄的十几户上族,在一百多年前是回族,后逐渐融合于土族之中。官亭喇家、鲍家村的土族,原是黄南同仁迁来的藏族。

这些不同民族的家族和人,为逃避天灾人祸,谋求生活,辗转流徙,定居川,上族杂居,互通婚姻,逐步演变为土族,本文考证的三川邓氏家族,就属于这种现象.三川土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民族长期相处,互相交融,这还与三川在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汉武帝拓边以来,民和三川成为青海门户,中原政府经营西部青藏地带,必经民和境内两大唐蕃古道,一条是;自东向西,从西安出发,由甘肃永靖县的炳灵寺过黄河"天下第一桥.入今青海民和县境内。沿南大山北麓向西到西宁。另一条是从临夏大河家渡黄河到民和县三川官亭镇,经古鄯驿向东北出龙支谷(即今隆治沟)、允吾(今下川93口)从郑伯津渡河西去通河西走廊。

邓氏村落|青海三川土族邓氏家族,历 14代约200余年,发展130户

自1099 年西夏李乾顺断炳灵寺黄河桥后,大河家至官亭的"临津古渡"成为丝绸之路南道之要津。历史上多有使者、商旅或军队由临津渡渡河进入青海境内,以官亭为首站,官亭成为丝绸南路贸易重镇,明清时期曾出现"朝贡不绝、商旅相继"的极盛场面。东晋高僧法显、北魏时比丘惠生及宗云,隋场帝、唐高僧道宣等曾先后取道于此。或往西域、或取道西藏往印度。民和境内两条唐蕃古道阅历了两千年的沧桑,汉唐以后的元、明、清三代也-一直都以此为经营青藏高原地区的战略干线,在人类文明和祖国统一,以及国内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三川土族的形成发展有过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军队远征、部众散亡寄生于当地,商贾穷途求存于土著,难民逃荒留足于此,也是三川土族的一个来源。因此,挖掘、考证现存的家谱等文字资料,对我们进-步研究三川土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注释∶①《邓氏族谱》(南阳邓氏开宗第一图)。②《邓氏族谱》河东邓氏世系第二图)。③《邓氏族谱》西汉东邓氏世系第三图)。④《邓氏族谱》(河东邓氏世系第四图)。⑤《邓氏族谱》(王右军序)。⑥《邓氏族谱》(四川邓氏世系第九图)。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