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美食特产特点记忆中的年味:煮甜醅

记忆中的年味:煮甜醅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0-08-14 08:38:03 来源:西北特产网

人这一生,不只有欣喜与积极,时时充满着危机,就像足球比赛,一旦攻中门,好多都守不住。

记忆中的年味:煮甜醅

煮 甜 醅

在以前,我们这里的农村,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煮甜醅。

人们对此种用粮食发酵而成的小吃,之所以如此青睐,我猜测,应该与当时的生活条件有关。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讲,小孩子不能多吃甜醅,吃多了,会醉。对于大人的说法,我总是半信半疑,就自己而言,过年几乎每天吃,却从未醉过。到后来,才知道,大人的话,一点儿也不假,甜醅虽甘醇可口,但确确实实含有酒精。杜甫在《客至》中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里的旧醅,即酒醅,其实指的就是甜醅。

由于条件限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乡下人,是喝不起白酒的。而甜醅,制作简单,成本又低,且有酒的香味,理所当然便充当起酒的角色,被人们作为过年时招待客人的“佳酿”了。难怪到现在,还有人把它称作“酒”,或者干脆叫“黄酒”。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一过,煮甜醅的人家,就要着手准备了。首先,要预先挑选几斤颗粒饱满、干净好看的小麦,随时待用。煮甜醅的当天,或者前一日,给麦子里入洒少量水,让其变潮湿,然后用塑料膜覆盖,好让麸皮变松,变软,容易去掉。

接下来,要给麦子去皮脱麸了。我们当地人,管这个叫“创麦”,就是用对窝(用石头凿成的舂谷米等物的器具,有些地方叫石臼)和杵子(用来捣碎或碾压谷米等物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做成),将麦子颗粒表面的麸皮去掉。在年前这几天里,倘若你稍加留意,便时时能够看到,在大雪纷飞的早晨,或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个个裹着头巾,穿着棉袄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肩扛手提,有说有笑,穿梭于村上小路。他们便是去往村口的对窝旁,排队给麦子脱麸的人。

脱麸完毕后,将麦子背回家,晾干,用簸箕簸掉混杂在里面的麦麸,淘洗干净,就可以上锅煮了。

经过一两个小时的细火慢煮,麦粒儿熟透了,变糯软了,锅里的水分也少了,此时出锅,放在案板上,用筷子摊开,待自然冷却后,撒入适量酒曲,搅拌均匀,装进一个大塑料袋里。接着,找只大笸箩,放在火炕角落,里面垫上麦草,将塑料袋放进去,然后用棉被捂盖严实。这个过程,叫捂甜醅”,或起甜醅,就是发酵的意思。

童年时,感到最神奇的,就是捂甜醅了。好好的麦子,煮熟后,撒点白粉粉,放在炕上捂几天,突然就变甜了。这种现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一探究竟,等甜醅捂上后,我每过一阵,都要偷偷将手伸进被子,抓几粒出来,仔细端详一番,然后放入嘴中。如此,装甜醅的塑料袋上,便多出若干个小窟窿,从而最终被大人发现。麦子变甜的原因没探着,反而背上了“偷吃”的罪名。

大约过上两三天,甜醅就捂好了。揭开被子,一股淡淡的酒香,会立即氤氲而来,进而充满整个屋子。此时,盛上一碗,或干吃,或开水冲泡,醅甘汁浓,软绵可口,回味无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