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美食特产特点这个村,焜锅馍馍有编号

这个村,焜锅馍馍有编号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0-08-23 13:38:39 来源:西北特产网

这个村,焜锅馍馍有编号

说起自己的月收入,卓依拉毛笑得合不拢嘴。记者咸文静摄

“我们庄稼人自己做的馍馍,还能卖到城里去?”卖焜锅的消息在阿言麦村炸开了锅。

那是今年6月中旬,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阿言麦村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当村支部书记完么先说出村上打算发展“焜锅产业”时,坐在一旁的村民们议论纷纷。

这是近几年来阿言麦村第二次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第一次是2016年。

那时,作为半农半牧村的阿言麦村跟周边不少“邻居”一样,都面临种植业发展的“瓶颈”:靠着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村民们并没有多少收入。

“后来我们调整思路,动员村民们连片种植油菜。通过改变让大家在土地上的收入翻了一番。”这样的结果让村委会主任程富国喜出望外。成功迈出第一步后,他们开始考虑,阿言麦村还能靠啥发展?

“大家都是农民,办企业显然不切实际。倒不如从我们擅长的方面想想办法。”在完么先看来,村上有个招牌就是做焜锅馍馍。“不仅家家户户都会做,在尕让,说起我们阿言麦村的焜锅那还真是有点名气。”

说干就干。

去年开春,一拍即合的完么先和程富国打算先从最重要的铁锅入手。几经辗转找到甘肃永靖一家专门定制铁锅的厂家,定尺寸、谈价钱……六七趟之后终于和对方达成购买200个铁锅的协议。

“仅铁锅一项费用就得3万元。一听村上拿不出这笔钱,第一书记杨培宏赶忙向他的原单位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汇报情况。原局长马玉杰在了解到我们的发展思路后,很快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难题。”程富国回忆道。

有了帮扶单位的支持,200个铁锅很快到位了。但比“票子”更难解决的困难摆在了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面前——脑子!

“现在城里人就喜欢我们这种原汁原味的馍馍,只要好吃肯定有市场。”面对村民们的不理解,杨培宏解释,选用当地面粉、菜籽油和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焜锅馍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既然有制作基础,这条路子阿言麦村应该大胆尝试。”

6月28日晚,第二次动员大会召开。贫困户土旦尖措、卓依拉毛两口子率先开了口。

“干部们一心为我们考虑。我有信心发展好!只要村上支持,我们愿意‘下苦’。”

经过十几天的练习,7月12日,一场特殊的比赛在阿言麦村举行。49户制作焜锅馍馍的能手经过层层比拼,最终9户脱颖而出,每户领到10个定制好的铁锅,成为了村上发展“焜锅产业”的第一批“领头雁”。

“由于没有店铺,馍馍都是靠村干部们自己宣传,所以前一天他们就会在微信群里通知订单的数量。我们晚上先按需要把面准备好,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做。怎么烤、烤多长时间都有讲究。”对于这个流程,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卓依拉毛并不陌生。

即便如此,为了保障馍馍的品质,完么先他们不仅在取货前进行筛选监督,还建立了“可追溯体系”。

“当初我们在定制铁锅时,不仅写有‘阿言麦’的字样,还把200个铁锅分为四个组,每组分别留有1、3、6、9的编号。一旦发现馍馍有质量问题,通过上面的编号一下子就能找出是谁家加工的。”

这不,村民桑杰卓玛就遭遇过退货。

“有一次做好后交了4个,不一会儿书记就拿着馍馍找上门来了。果然跟其他人做得相比,我做的馍馍颜色有些发白。”被退货后,为了更好地掌握火候,桑杰卓玛还专程到卓依拉毛家学习取经。直到产品达标,村里才让她再次供货。

高标准严要求。这背后是阿言麦村想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因为虽然才处于起步阶段,但大家都发现,“小馍馍也能挣大钱”。

“以前只是自己吃,从来没想过靠卖馍馍挣钱。现在一天能加工40个左右。”卓依拉毛细细算来,自己每个月的收入能有四五千元。

“现在我们的馍馍是供不应求,村民们几乎都要报名。但因为害怕一下子扩大规模出现质量问题,所以一直没有增加制作人员。”显然,对于下一步该怎么走,几个村干部早有打算,就像完么先说的那样:“注册商标、做好包装,一步一个脚印把‘阿言麦村’的牌子做起来!”(记者咸文静通讯员贵组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