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祁国忠
在青海东部的海东大地上,暗藏着一个“馍法王国”。在这里,你也许会爱上化隆的牛肉面,也许会迷上平安的柴火鸡,也许舍不得乐都的软儿梨、循化的撒拉宴、互助的八眉猪肉、民和的浆水面,但不管你在海东的哪儿,一到告别的时刻,当地人总会无比诚恳地对你说:“装些馍馍再走!”带几个馍馍再走,大概是海东人面对离别最好的方式。出了海东,他们不怕你吃不到牛羊肉,他们最担心的,是你没感受到家乡的“馍法”魅力。
馍馍这个叫法比馒头、饼子更全面,比面点、干粮更亲切。在海东除了面条,不管是方的圆的长的扁的,有馅儿的没馅儿的,大概所有的面食都可以被叫做“馍馍”。他们深知,面食的灵魂,就藏在一个个馍馍里。
平淡无奇的面粉做成面条,形式和味道毕竟单调,可一旦经过发酵,或烙或烤或蒸或炸——酥脆的锅盔、柔韧的烙馍、松软的花卷、可口的油香、浓郁的“萱麻口袋”——在海东“馍法师”手中,面粉的可塑性被展现到极致,化身成各种馍馍,陪伴着人们的一日三餐。想要感受海东人的“碳水快乐”,除了抻拉揉捏的“面条魔术”,更不要错过烙烤蒸炸的“馍法攻击”。
三餐 馍馍可以很寻常
只要不是吃面条,海东人餐桌的主食就永远离不开馍馍。下菜、配茶,吃馍馍可谓寻常日子里的寻常事。
要说海东人三餐中最常见的馍馍当锅盔莫属,也是“烤馍系列”的代表。锅盔指的是用铝或生铁铸的锅烙烤的馍,因烙烤时紧贴锅底,待熟取出,外形像头盔而得名。它既不同于新疆的馕,又有别于外地的饼。锅盔的特点是做法简单,存储方便,便于携带,尤其是在长途跋涉和高原的冷凉气候中,可保存多日。锅盔不仅是一家人最方便的食品,而且是馈赠亲友的风味美食,深受人们青睐。
以锅盔为主,烤馍又衍生出了不少新花样和新品种。焜锅,是类似于锅盔的烧烤面食,以烧烤用的锅的名称而得名。烧烤前,巧妇们在揉好醒发的面团上制作花样,将面团放入焜锅器具,然后将器具放入没有燃烧火焰的旺火中,锅盖及锅的周围、锅底,都是旺火。待闻到香味时,再调整锅的方位,使之均匀受热,这样烤熟后的焜锅皮黄里嫩,口感独特。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家会将焜锅器具放在灶火门或炕洞里,既安全又省事。还有一些人家有专门烧烤的大灶火门。在农村农闲时节,几个关系较好的妇女会在一块空旷地上,捡一些牛粪,凑一些焜锅器具,一次可以制作好几十个。在以前,没有焜锅器具的人家,干脆把生面团直接放于旺火之中,四周盖火,很快会发出香味儿。这种焜锅熟后,带有独特的焦香味儿。山里人还裸烤出椭圆形的焜锅,有人戏称为“鞋掌掌”。锅盔不仅满足了自家早餐的需求,一般走亲访友,带上它既大方又不开裂,还可放置多日,经济又实惠。
海东人有多爱焜锅馍馍,可以在尕油焜锅馍馍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尕油焜锅可以说是焜锅的“袖珍版”,因为焜锅比较大,不方便携带,如果储存不当,吃剩下的容易变硬,从而影响口感。为了既能吃上焜锅,还能保证不浪费,人们便“发明”了尕油焜锅。它基本与焜锅相同,样子像烧烤的小馒头。有的在一个大焜锅里同时放入多个面团,也有的是特制的小器具,一个器具内只放一个面团。这种小锅烤出的馍馍口感更好,四周金黄,松脆可口。
除了烤之外,烙馍馍也是海东人的看家本领,狗浇尿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狗浇尿又称狗浇尿油饼,它是用菜籽油煎的薄饼。虽说名字有些不雅,但丝毫不影响它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狗浇尿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做法。在白面饼上撒好苦豆粉(用苦豆叶磨成)、花椒粉、食盐等佐料,烙时用尖嘴油壶盘旋式浇油其上,状如狗撒尿,据说正是因此得名。
相比于狗浇尿油饼,烫面饼因制作简单更受海东人的喜爱。所谓烫面饼是与发面相比而言的,发面要经过发酵的过程,烫面是随时和面随时用。用发面做饼子,基本上是今天和面,第二天烙饼子;用烫面做饼子则来得快,用开水和面马上就可以烙饼子。发面饼一般是家里人自己吃,一次烙得较多些;烫面饼大多用来招待客人,一般是趁热吃完。
过去,家里来了客人,没什么吃的,赶紧烫点面,在锅里加上油,把面饼放进去,翻来翻去,最后烙出来时,一块圆形的饼子变得形状不太规则,颜色看起来焦黄焦黄的。如果再加上苦豆子或玫瑰酱,那更是锦上添花了。
除了烤和烙,馍馍常见的做法还有蒸。花卷是海东人家中食用的主要馍馍之一,其形状各式各样,有莲花形的,有牡丹形的,还有许多说不上是什么形状。就连亲手做画卷的姑娘媳妇们,也说不出她们精美的艺术品究竟叫什么好。传统的花卷中加入苦豆粉,因此被称为苦豆花卷。苦豆子是豆科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它也是一种药用植物,具有清热燥湿、止痛、杀虫的功效,经常用苦豆做花卷、烙饼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卷中的苦豆粉也被其他一些佐料代替,逐渐变得更美更香。
多民族聚集地的特色,让海东馍馍更加多样化。在循化,一种名为油香的油炸食物成了撒拉族群众早餐的最爱,有圆形、方形、桃形、菱形、三角形等,再配上一杯浓浓的奶茶,那滋味让人垂涎,而油香和奶茶本身的高热量,则为一天的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能量。
在互助,农闲时节,家里的女主人就会早早起床,做一个互助特色馍馍——萱麻饼。萱麻饼土族语称“哈勒海”,因形似口袋被称为“背口袋”,它是由萱麻拌汤和油饼组成。
萱麻饼的制作过程是简单而又繁琐的:先是要准备直径约五、六寸的薄饼。虽叫油饼,却不能炸,而是要烙。烙锅烧热后涂上较多的菜籽油,放入饼子,翻饼时再涂一次油,将饼烙得黄而不焦,韧而不脆,呈金黄油亮的色泽。接下来就是准备“主角”的过程,将生长至五、六寸的嫩萱麻剪来洗净晒干,揉搓为碎末,放入开水锅中,加入少量青稞面搅拌为糊状煮熟,调入适量的食盐、姜粉、花椒粉和葱花。然后将萱麻拌汤舀在油饼上摊成筷子厚的一层,浇一点加盐的稀蒜泥涂抹均匀,最后卷起来切成两半即可享用。
过节 馍馍可以很隆重
馍馍看似寻常,但在当地人心中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经常出现在一些隆重的场合。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少不了馍馍。
曲连也是像焜锅一样的烧烤面食,除了中间有个圆眼外,其余做法、外形、厚薄等皆与焜锅相同。它多用于已出嫁的姑娘生育孩子后,娘家人去看满月孩子时所拿的礼品之一,常用红丝线将12个曲连串起来,很是喜庆。
在海东,中秋节晚上,人们在院内放置供桌,摆上月饼、瓜果、酒肉等,在主房内点上灯、插上香,全家老小静静等待月亮升起,名曰“接月亮”,表达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接月亮”活动中,馍馍是主角。
最具中秋节特色的海东馍馍,当属平安大月饼了。平安大月饼又叫千层月饼,从中间开刀,切成四瓣,红曲、姜黄、苦豆、胡麻纷纷映入眼帘,浓郁的玫瑰香味也飘散在农家小院里。
平安大月饼讲究手工制作,从和面到蒸出来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和好面后,把面擀开,开始第一道工序——涂红曲(红曲是一种可食用植物磨成的粉),再用花椒面和菜籽油调配,然后把面卷起再擀开。第二道工序——涂苦豆,苦豆和红曲一样,也是由花椒粉和菜籽油调配,涂抹均匀之后继续卷起来再擀开,这样反复多次,之后将面揉成团,再做出一朵朵小花摆放在月饼上,放进大蒸笼中蒸熟。蒸好的月饼香气四溢,切开后会看到不同颜色的月饼层,色香味俱佳。现在的做法更丰富,还要加入红糖、蜂蜜、花生仁、葡萄干等原料。
乐都花馍,比人脸还大,味道却比一般的大饼丰富许多。表皮嵌上各种花饰,比如瑞兽、花卉、虫鸟,是青海的一种特产,把各色香料裹在发面里捏成各种花饰蒸出来,颜色鲜艳,更映衬了过节时喜庆的气氛。
馓子是海东人过年的必备馍馍之一。制作时先将优质面粉加水、植物油、食盐、花椒粉搅匀。面揉好后,做成直径50厘米左右、厚9厘米的圆形面团,正中挖一个孔,将手套进孔内,并用两手抡成圆筒状,使其增加柔韧性,然后放在案板,切成块,表面抹点青油,放进陶缸中,盖住盖子。约半小时至1小时后,将面团一个一个拿出来,每块中挖一小孔,先用手指抡起来,然后用手拉面圈,越拉面圈越大,面棍越细,这样一直拉到比筷子还细时为止。最后,将几根缠绕在一根提前削成的木棍上,放入煮沸的油锅中炸熟即可。
高依曼是循化孟达地区独有的一种油炸面食,因形似围裙或月牙儿,亦称月牙儿油香。每逢宰牲节,每家每户都要炸月牙油香招待客人。制作时,先将提前醒发的面倒在案板的面粉上,放少许碱揉匀。一旁生火,锅中倒入适量动物油、植物油。待油烧熟后,顺手抓起一把案板上的软面块,在手心中交叉拍平,猛然间,将面块向两边一扯,向下轻轻一甩,放进油锅里炸熟,捞出后即可食用。
包子是海东人过节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馍馍之一。海东“馍法师”可以做出多种不同馅儿的包子,常见的有砂糖包子、萝卜肉馅包子、油搅团包子、青麦包子、韭菜包子等。在循化,心灵手巧的撒拉族妇女对砂糖包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改进后的糖包因外形酷似蜂巢而被撒拉人称之为“蜂窝糖包”,虽然味道与普通糖包无异,但其精致的外观总能让初次见到的人们赞叹不已。
脱贫 馍馍可以很得劲
由于海东人天生就爱吃馍馍,馍馍在当地从来不缺市场,再加上这里小麦面粉筋度低,加工成馍馍后口感好的原因,当地人从成本低、门槛低、好准入的“乡村馍馍”入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土族群众生产生活场景保存较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村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东沟乡党委始终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为抓手,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融合的新路子,创造性地培育了一条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东沟馍馍”产业道路,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若要把一个受欢迎的本地食品推向市场,就要建立一个权威的引领组织,建立生产规范,统一制作标准,搭建销售渠道,东沟乡党委、政府坚持提早谋划、精心筹备,及早宣传、广泛动员,每年“巧手厨娘”比赛引导妇女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抢抓市场机遇,鼓励和扶持其将传统馍馍作为家庭产业来发展。
仅2019年,参赛评选出来的“巧手厨娘”在互助县城、集镇和村内开设馍馍店铺18家,年销售总额达110余万元。为进一步壮大“东沟馍馍”产业,东沟乡党委、政府引导纳卡村致富带头人昝玉业,在县城开设了第一家“东沟馍馍铺”,并吸纳本村及邻村妇女11人,积极发展壮大馍馍产业。
在西宁市解放渠早市,从西山一巷至西山二巷数百米的距离内,就有三四家卖馍馍的摊点,有湟源发面馍馍,有青海农家“大月饼”,还有互助原生态馍馍。
在省城早市上,青海各地馍馍大比拼中,来自互助的原生态馍馍显然成为最大的赢家,消费者不时光顾。摊位上的每个大馍馍都有独立包装,并印有商标。他们已经实现企业化生产,在互助县城有加工店,雇有10余名工人,馍馍所用原料都是当地产的小麦,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基本上按照青海馍馍传统工艺制作,只不过将麦草烧制改为用电烧制。他们销售的青海大馍馍每个10元,每天的毛收入就在8000元左右,规模化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
家住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乙沙二村的贫困户韩乙卜拉,至今都不敢相信家里天天吃的焜锅馍馍能卖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自己能通过卖焜锅馍馍,走上脱贫致富路。
曾经,作为乙沙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韩乙卜拉一家三口主要依靠在家务农和外出打零工维持生活,一年下来全家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2016年8月,驻村扶贫工作队入户走访,了解到韩乙卜拉曾在馍馍铺打工,有做馍馍的好手艺。根据他的手艺和愿望,帮扶队员为他制定了帮扶措施,利用国投公司为全村68户贫困户每户资助的1.5万元帮扶资金在当地开办馍馍铺,专门做青海传统的焜锅馍馍。
馍馍铺开张了,新鲜的面粉加上韩乙卜拉的好手艺,他们家做的焜锅馍馍外脆里软、后味香甜,附近的村民都愿意吃他家的馍馍,慢慢地买馍馍的人越来越多,他家做的馍馍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馍馍铺一天就能用掉6袋面,收入1200多元。
看着馍馍铺的生意越来越好,韩乙卜拉信心更足了。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韩乙卜拉学会了在微信上卖馍馍。每天韩乙卜拉的手机微信铃声响个不停,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等地的青海人得知可以从网上买到家乡的馍馍,纷纷下单尝鲜。韩乙卜拉变得越来越忙,一个月下来,微信销售额达1万多元。
在海东,通过馍馍脱贫致富的案例还有很多。这种方式,不仅让传统制馍技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阅读:
风很大的藜麦,“魔力”有多大?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风很大的藜麦,“魔力”有多大?新华社记者黄垚一把藜麦,加上各色蔬菜、坚果
这么好吃的油饼为啥叫“狗浇尿”,大西北之旅在西宁
狗浇尿饼关注我的读友,昨天刚看过用料十足、味道浓郁的青海土火锅的图文,在店里我们还点了一样主食,完全
我省青稞精深加工技术与系列产品研发实现突破
11月10日,青稞精深加工技术与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科技成果评价会暨产品发布会在西宁举行,省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省扶贫局、浙江大学、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分别介绍青稞项目产业产学研合作取得成果
青海省美食小吃,舌尖上的青海省!
有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除了来自书本、来自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外,其实借着出外旅游参学,也能增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