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中国故事|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作者: 时间:2022-09-21 13:37:16 浏览量:

清晨,太阳泛着红晕从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湖面跳出。随着水天相接的湖面逐步明亮,远处的云朵染上了一丝色彩,细细粼粼的波纹,层层叠叠展现在晨曦的旖旎中。

中国故事|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美丽的青海湖。 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青海湖是无数摄影师和画家的素材,也成为高原珍稀野生动物诗意的栖息地。从水上到陆地,从普氏原羚自由奔跑到鱼翔浅底、水鸟翔集,有“高原蓝宝石”美誉的青海湖向世界展示着生物多样性之美。

中国故事|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保护站的普氏原羚。 新华社记者 耿辉凰 摄

 

普氏原羚家族:从不到200只到近3000只

1875年,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古首次记录到普氏原羚,该物种因他而得名。历经百年风雨,曾活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的普氏原羚,在位于青藏高原的环青海湖地区安了家,成为青海湖特有物种。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不到200只到现在接近3000只,普氏原羚家族不断壮大,这个美丽的物种让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多了几分灵动。

中国故事|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2021年11月23日,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保护站,吴永林与普氏原羚。 新华社记者 耿辉凰 摄

 

59岁的吴永林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岸保护站三级副调研员。2003年,他和同事救助了一只走失的雌性普氏原羚,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照顾这只“怀孕母亲”的情景——在野外搭建的圈门上接了一个15瓦的灯泡,圈里铺了一些便于生产的草垫子,他和同事彻夜轮流看护,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个月。

2004年7月15日,这只母羚顺利产下一只健康的幼羚,取名“陶陶”,活泼又爱动。他们就像“奶爸”一样,拿着奶瓶喂养“陶陶”。2012年至2016年的5个夏季里,吴永林亲手为5只普氏原羚接生,全部成活。

中国故事|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依依,东东,快过来!”伴随着一声呼喊,两只普氏原羚连蹦带跳从远处来到了吴永林身边,他赶忙蹲下来,将手里早已准备好的食物送到了幼羚嘴中,吴永林轻声呢喃:“吃饱了再去玩吧!”

每天早晨不到6点,吴永林从宿舍出发,拿着望远镜去保护站,看看普氏原羚生长情况。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生存于环青海湖地区3州4县的15个区域,它们在青海湖畔扎了根,家族不断壮大。

青海湖南岸保护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海拔3120米,目前有66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每年夏季,是吴永林最忙碌的时候,7至8月是高原最美的季节,满山遍野都是绿色,食物充足,成为普氏原羚黄金繁殖期。

中国故事|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充满诗情画意的青海湖。 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水鸟和鱼类:在青海湖诗意地栖居

每个季节,青海湖都会给游客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夏季,碧空如洗,湖面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水天相接”的美让人震撼于高原湖泊的温婉;冬季,湖面成冰,偌大的青海湖将故事尘封起来,天晴时,透过湖岸边的冰面,可以清晰地看见涓涓细流,让人醉心于青海湖收放自如的张力。

生活在青海湖的鱼鸟对这片水域有一种天然的依赖。青海湖水鸟种类有95种,占青藏高原水鸟种类的七成,约占全国水鸟种类的三分之一。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棕头鸥、渔鸥、普通鸬鹚繁殖种群达到全球繁殖种群的三成。

46岁的孙建青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每年夏季,一月一次的巡护让他对青海湖“家底”了然于心。开着巡护车从青海湖鸟岛出发,经过环湖地区的共和、海晏、刚察等县域,一路走走停停,每到水鸟聚集地,他用高倍望远镜和无人机等设备,记录下水鸟种群及数量。

“每年5月起,各种鸟类就在青海湖做巢,各种鸟鸣声也让青海湖变得热闹起来,冬季,晨曦中展翅的大天鹅给青海湖增添了诗意的美。”孙建青说。

裸鲤(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鱼翔浅底、水鸟翔集,这是如今的青海湖。上世纪60年代,为了生计,青海湖畔出现不少渔村。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位于青海湖北岸,以前是有名的“渔村”。“那时我们穿着用橡皮制成的水衣,开着拖拉机去附近水域捕鱼,每次都满载而归,能打个几百斤。”54岁的该村老渔民郭永忠说,布哈河断流时,鱼特别多。一段时间内毫无节制捕捞,导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

2021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又开始实施第六次封湖育鱼,期限为10年,青海湖湟鱼资源得到更系统保护。从2002年到2020年,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增加了近38倍,总资源量超过10万吨。

中国故事|青海湖:野生动物的天堂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做野外监测巡护记录。 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关闭鸟岛景区:不被打扰的相逢,才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是鸟类专家,在他眼里,斑头雁是青海湖最可爱的鸟类之一,小斑头雁走路总是摇头晃脑、东倒西歪,它身上两道灰黑色的毛就像两道杠,“感觉它们自封为中队长了”。

青海湖鸟岛是鸟类最集中的聚集地。多年前,鸟岛还是景区,夏季,来这里一睹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2017年,青海湖鸟岛景点关闭,只保留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鸟监测设施。在另一个被关闭的景区沙岛,景区内栈道、观景平台等46处旅游设施已被全部拆除,景区内的沙滩摩托、滑沙等项目已被禁止。夏季,沙山上已长出绿色植被。

在鸟岛附近开宾馆和客栈的经营者说,以前一到夏季,这里“一床难求”,如今,住在这里的多是科研工作者和一些参与暑期实践的大学生们。

几年前,来自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工程师杨涛,成为中科院在青海湖地区野外站负责人,在青海湖工作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生态变化。“从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到现在大片鸟类在鸟岛筑巢繁殖,青海湖鸟岛恢复了她最初美丽的模样。”杨涛说。

近15年来,青海湖水体面积及水位呈递增趋势。2020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62米,与2004年相比上升3.65米;水体面积达4588.81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扩大344.31平方公里,恢复至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

孙建青说,以前坐船去青海湖海心山、三块石等地做野外监测,多从鸟岛码头出发,随着水位上涨,码头淹没,他们只能从更远的青海湖二郎剑出发。“沧海桑田,不被打扰的相逢,才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