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走,咱们“烧窑”去

作者: 时间:2022-10-11 12:52:17 浏览量:

我所在的城市夏天平均气温17—20℃,气候宜人,是出了名的消夏避暑胜地。因夏季凉爽短促,所以大家很是珍视这段难得的好时光,也就形成了我们这里独有的“茶园文化”。每到周末,人们都会结伴去郊区逛茶园,有车的会跑得更远一些去野炊,坐在林间绿茸茸的草地上,耳边山泉叮咚,远望去蓝天白云,绿树环绕,吃着饭菜,喝个小酒、聊聊天,或是打打牌,身处大自然的怀抱,心旷神怡,很是惬意,我们管这叫“接地气”。

九月的一天,我们四五家人组团去了邻县一个山水很不错的地方,这里有个比较大的茶园,由农家改建而成,所有农村的元素如小楼、鸡舍、牲畜圈棚等全部齐备,茶园老板聘请了专做地方菜的名厨,让我们好好的享受了一把乡村生活。

因不用自己动手干活,大家三三两两地聊着天,打着麻将、唱着歌,我带几个孩子到周边的山上、河滩里转了转,大约一个多钟头后,回到了茶园。正信步往里走着,突然,眼前排列整齐的几个窑口吸引住了我,看到这些,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涌上心头,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了小时候“烧窑”的情景。

走,咱们“烧窑”去

身在西北的汉子们,一定都有过“烧窑”的经历。我说的“烧窑”,可不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那种,而是一种西北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我们小时候,因物质条件不是特别充裕,所以练就了孩子们各种本事,就吃的方面说,用《舌尖上的中国》里一句台词来形容:总是能用朴素的制作方式来加工比较“高端”的食材。“烧窑”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高端”的食材,其实不过就是洋芋(我们这里的叫法,有些地方又叫土豆,学名:马铃薯)而已,所谓“烧窑”其实就是洋芋的一种朴素的做法。对少年时的我们来说,“烧窑”的乐趣重在过程,结果倒在其次了。

走,咱们“烧窑”去

四十多年过去,仍始终记得第一次去“烧窑”的经历,永远难忘。

记得那是八月底的一天,那时的我快九岁了,上三年级,因暑假光顾着玩儿,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有一多半没写,妈妈一顿训斥后,让我必须在家赶作业,不许出去,还让奶奶看着我。大概早上十点多,平时一起玩的几个同学来我家了,悄悄对我说:“走,咱们“烧窑”去!”一听这话,正没精打采的我立马来了精神。

因为年龄小,从没有自己烧过窑,老是看大孩子们玩着,也挺没意思的,几个小伙伴早就计划着自己烧一次。时不我待,没有一丝的犹豫,我马上把作业收起来,跟奶奶磨了磨,我那慈祥的奶奶始终是顺着我的,就这样,出了门,到我家煤房拿了些柴火,同学们早就备好了洋芋和铲子,我们飞奔向了厂区外的大山。大家张开双臂,兴高采烈地跑着,夏日里那一刻的感觉啊,真是可以用“放飞自我”来形容!

走,咱们“烧窑”去

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蓝天上不见一丝白云,虽有日头高照,但小风吹来,仍很凉快。厂区后面的山脚下,有一条浅浅的小河,过往的人很少,周围很安静,偶尔传来一两声鸟叫。大家光着脚丫子过了河,顾不上穿鞋,都提着来到了一个山坡前,这是我们之前就看好了的地方。

放下手中的东西,我们学着大孩子的样子,看着眼前的坡地合计了一下,之后,用铲子在平坦的坡上铲出了一个一米多见方的平台,沿着平台边沿向里大概二十公分开始向下挖一个圆形坑洞,一个人向下挖,另外一个人从平台下方平着向里掏,因为都是第一次学着干,所以不知道要领,干着干着,平台的边缘可能是留的太薄了,窑口塌了下来,白费了半天功夫,挖的人不好意思了,大家互相埋怨了几句,在旁边又重新挖了起来。有了刚才的经验,这一回不慌不忙,手脚也轻了,不一会儿功夫,一平一竖两个方向就掏通了,之后又用小铲子把窑的里面往大里扩了扩,一个像模像样的小窑就做好了,目测窑口处直径大概有四十公分左右,深度大约三十多公分,窑里面的直径比窑口略大一些,就是口小肚子大的那种样子。

之后开始摆窑。大家分散开,寻找着土块,把它们敲击成比鸡蛋略大些的小块,形状一定要不规则的,表面粗糙。敲好了以后,沿着窑口周边摆上一圈稍大些的,然后开始一层层呈锥形向上垒,直到窑顶收口。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让我们费了好半天的劲,因为是大家一起垒,所以老是用力不均或是摆得不到位,中间返工了六七回,七嘴八舌的,还有两人吵了起来,但最后总算是摆出来了。这个工序忙完,时间差不多到中午一两点了,大家伙也都有些累了,就坐下休息了一会儿,吵架的也和好了。望着我们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作品”,大家欣慰地笑了。唉,我那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啊!

走,咱们“烧窑”去

路过几个农民,看了我们挖好的窑,评论了一番,有个老伯又用铲子把通风口扩了扩,觉得没啥问题了,告诉我们可以开火了。于是,大家伙开始了正式的“烧窑”过程,一个个好兴奋啊!

我们先用小树枝和杂草引着了火,放入窑里,完后慢慢把粗一些的树枝放进去,之后再往里开始添柴火,随着一缕缕的白烟袅袅升起,我们的小窑开始有了生机与活力,大伙的心也随着那缕缕青烟飘了起来。大家顾不上脏,趴在地上,有的向里添柴,有的噘着嘴向里吹气,腮帮子鼓得溜圆,一个个的脸上抹得花里胡哨的,汗流下来又成了一条条的道道,像极了一团团的“迷彩”,我们互相看着,彼此笑话着,都说这“烧窑”真是太有意思了!

走,咱们“烧窑”去

慢慢地,窑里的柴火着得越来越旺了,火苗从窑口上摆着的土坷垃缝隙中向外呼呼地窜着,很是红火,随着自然风的涌入,仿佛是一群舞动着的精灵。为防止有人毛手毛脚把垒好的窑弄塌,大家指定让一个比较细心的同学来烧,他也确实不负众望,把窑烧得火苗四射,最后加了几个大煤块进去。就这样一直烧了大概有一个多钟头的样子(因为谁也不知道烧到哪个程度才行),土坷垃的里外都快烧红了,我们商量了一下,估摸着差不多了,就停止了添柴,待窑里的火苗渐渐低了下去后,就开始了很重要的下一步——烧窑。

还是那个负责烧火的同学,他先拿了几个洋芋平着从窑口放了进去,然后拿根木棍,从窑顶上捅下去几块烧红的土坷垃,盖在了洋芋上,略微往碎里敲了敲,又从顶上往里扔进去了几个洋芋,再用木棍捅了一圈土坷垃下去,就这样,一步步循环着,等放进去十几个洋芋后,窑上的土坷垃也全都捅到窑里去了,然后他招呼我们铲土,把整个窑给封了起来,大家齐心协力一会儿功夫就堆出了一个土包,这就算把窑焖好了。出于好奇,我用手在土包上使劲按了按,土包焖得很瓷实,入手尚有余温。大家都开心地乐了。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了,要等到里面的洋芋被那些封住的余烬和土坷垃携带的热量完全焖熟。这时的我们才闲了下来,聊着闲篇,侃起了大山,现在想起来,无非也就是说些不着四六的事情,但却是少年时的我们心里所在意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人生啊,就是这么怪!

走,咱们“烧窑”去

也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有人说差不多了,有的说肯定熟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猜测了一番,最后决定开窑取洋芋。盖着的土被一层层地拨开,先是最外面黄色的,之后是黑色和黄色夹杂着的,然后是纯灰黑色的,烟气也在往外冒着,整个窑面散发出一股股浓郁的洋芋烤熟了的香气,氤氲在这片山坡上。土灰中间,夹杂着已经烤熟、外表有些焦了的洋芋,个个灰扑扑的,间或有一两个的皮被铲子划开了,露出里面带着一缕缕热气的白瓤,很是诱人。我们把洋芋都拨拉到了一起,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那一刻我们木木地看着这堆洋芋,一个个都没说话,安静了大概有十几秒,之后,伸出脏手一人拿了一个,又被烫得哇哇叫着扔到了草地上,然后小心翼翼用指尖托着,拍去了表面已经焦黑的表皮,露出了焦黄色,吹去上面的浮土,送到嘴边小心的咬了一小口,那种感觉:哇塞!太香了!洋芋烤的金黄,里面的瓤沙沙的、烤得很干,飘着香气,白嫩嫩的,吹着气含到了嘴里,一边哈着气,一边牙床快速地活动着,散去那股浓烈的热气后,慢慢地咽了下去,一股暖流从口腔延伸到了胃里,太惬意了!哈哈。就这样,我们边吃着,边总结着经验,围着这口小窑,享受着我们快意的少年时光,直到日影西斜。

那时的我们是很自觉维护环境的,吃完了洋芋,大家从小河沟里接了水泼灭了余火,又在窑上盖上了土,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就回家了。我的小书包里还留了两个烤好的洋芋要带回去给奶奶和姐姐们尝尝。当然,暑假作业还是没写,晚上挨顿揍是免不了的了,但我心里仍然觉得过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假日,了无遗憾!

收回漫天飘舞的思绪,回到了眼前,望着茶园里这高大上的窑台,一股热泪从心底深处涌起,在这一刻,我想起了我的那几个小伙伴,其中的旦旦和军军我们最是要好了。长大后各奔东西,也没了音讯。他们如果看到这些,想必也会想起我来吧?

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条件上很充裕,什么都不缺,但我始终觉得他们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自己动手、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不多,没能像我们一样体验一下那种很有收获感的乐趣,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真怀念我那简朴而美好的少年时光!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