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清浅,岁月不居。丰收包揽了秋天的浪漫与喜悦,富有祥和、温馨的气氛,充满生机、朝气的味道。9月23日,秋分,我们迎来了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自小目睹农民春耕秋收的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悠然间,浮现起秋天农忙时,天蒙蒙亮,未等公鸡报晓便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喂食家禽后,父亲拉着架子车,母亲在后面使劲地推搡,姐姐提着暖瓶,我拿着装了馍馍和水杯的布袋子,一起下地干活。家乡的田埂多半在半脑山,上山的路崎岖不平,一天百分之四十的时间都花在了赶路,等到了目的地,父母麻利地装好很简单的打碾机具,我和姐姐就连忙铺开一张用编织袋缝制的单子,紧接着就把一捆一捆的油菜籽撒铺上去,然后来回踩踏几轮,就开始捶打,直至筛、扬、簸、装等工序,黑油油的菜籽才会挤满小小的“后备箱”。黄昏的余晖下,油菜籽包含了一家人一年的期待和成就,散发着汗水的咸,弥漫着阳光的香,足矣!我们的脸庞、眼窝、鼻孔里布满了灰尘,可欢声笑语已经响彻希望的田野。
十四五岁就跟着父母亲到地里割麦子、拾麦穗,到打麦场上摊麦梱、装麦子。因为年龄小体力不足,一天劳动下来,常常感到身体都要快散架了,饭都不想吃只想躺下休息,但一想到能帮助父母分忧解愁,出点力,心里稍有一些自豪感。故乡的麦浪,成了抹不去的深刻烙印,我永远无法忘记麦芒扎在脖子上的灼热、刺痛和酸痒,无法忘记炎炎烈日下令人绝望的炙烤,无法忘记淋漓的汗水把眼睛蜇得生疼,无法忘记长时间弯腰割麦时的酸困、手掌的水泡、手指头的肉刺、红彤彤的脸庞,无法忘记身背麦梱的重负、还要用沉重的双腿丈量山路长度时的步履蹒跚,还有父母亲心疼孩子的无奈眼神。但是,有父母在,我从未畏惧过,也从未胆怯过,也会奋不顾身,义无反顾,这不仅给了我体魄上的磨砺,更给了我精神上的磨练,让我能够坦然面对苦难和得失,也让我懂得了农民的不易和珍惜。
记忆犹新的是,家里的耕地本来就不多,产量也不太高,加之一部分粮食还要用来交公粮,所以到了来年的七月前后,家里的吃食都是紧巴巴的。有一次,我和姐姐坐在母亲驾着的毛驴车,去往二十多公里远的二姨家借青稞,最后也就拉了两袋子,因为亲戚家上上下下也有十几口人。母亲很有计划地掺杂着白面和青稞面,还有洋芋,一天只烧一顿的主食,而碗里也大多是芹菜、葱,很少的清油,更不用想什么肉丁子了。在牧区上班的小舅得知饲养的猪仔变卖了补贴家用,过年的肉只留一点点,平时舍不得吃,而且初十前后就已经没有了,腊月前他就自掏腰包,送来一些牛羊肉,母亲就用盐腌上一个星期,然后挂在库房的梁上晾干,从过年到次年二月二之前,一家人隔三差五都能吃到肉。
今儿傍晚,漫步在金秋的德令哈巴音河畔,清风送爽,聆听潺潺的河水声音,阳光洒在麦浪上,一片金色,美不胜收。艳红硕大的枸杞,点缀着沃土,宛如大地的血液,流淌在靓丽的风景之中。渐渐地,风携着云,花簇散发着夜香给金秋的夜平添了几分思念,朝着故乡互助的方向眺望,朦胧中,我看见了风吹过来的金色麦浪,也闻到了风中新麦子的阵阵芳香。我也看见父母的脸上挂满了辛勤的汗珠,从脸颊上流了下来,看见他们的头上、脸上身上都沾满了灰尘,浑身上下有一股泥土的味道。因为疫情,我不能回村助收,甚是遗憾和惭愧。
夜深人静了,街道上车辆的喧嚣还是若隐若现,一种无法掩饰的情愫,正沿着绚丽斑斓的夜色朝我袭来。我孤独地站在桥头,望不见故乡,也望不见故乡随风涌动着的金色麦浪!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